台湾驻美国机构可能“换名”?美中“切香肠”战略再受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台湾可能会被允许将其驻美机构从“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消息一出,立即在台海两岸引发激烈议论,让华盛顿对台政策的“切香肠”(salami slicing)战略再次受到关注。

但有分析称,如果消息属实,这更像是美国在外交上与中国“讨价还价”。

英媒《金融时报》9月10日刊出一则新闻称,美国正”考虑”让台湾的“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升级为“台湾代表处”。 华盛顿和台湾的蔡英文政府都没有对该报道直接回应。

就在同一天,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中国官媒称,美方表示无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周一(9月13日)回应此事称,中方已就媒体报导的相关动向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他指出,美方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以实际行动履行美方有关承诺,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和提升实质关系,包括不得将台“驻美经文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切香肠”战略?

据《金融时报》称,改名消息来自多名“知情人士”,后者称,此要求获得美国国安会内部及国务院亚洲事务官员的广泛支持,甚至美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Kurt Campbell)都支持此决定。

不过,根据美国法令,改名最终还需要美国总统同意并签署行政命令才能完成。

但“改名”一事再次引起讨论美国是否近年来以“切香肠”外交战略,抵御北京在印太,特别是南海以及台海的军事扩张, 亦即以积小成多,从对台军售频率、代表处“改名”以及高层互访等战略,渐进式地在印太地区挤压中国,拿下该区域之主导权。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Wen-Ti Sung)向BBC中文分析称,与其说是“切香肠”,不如说是“外交”操作: “外交是一个动态的讨价还价过程, 在美国和台湾官员在华盛顿近郊举行会谈之际,美国向媒体透露这一改名建议,可能也在探测衡量北京的反应程度,再随之考虑调整分寸和力道,”他说。

此外,时间点上,宋文笛认为,拜登与习近平的第二次通话中,美中双方已经对彼此的意图做过再确认,为双方关系建立了护栏,彼此都有意避免从竞争走向冲突。 “在此互信基础上,北京对于美台关系的升级之理解,以及华府的分寸拿捏精准度,理应都有所提高。” 

宋文笛认为,拜登与习近平的第二次通话中,美中双方已经对彼此的意图做过再确认,为双方关系建立了护栏,彼此都有意避免从竞争走向冲突。

国际关系学者、台湾中山大学政治所副教授沈旭晖解释称,所谓“切香肠”是指像“透过不断制造一些动作和举措,最终换来巨大的战略成果”,而此战略的精髓“在于所需时间极长,但当中的种种行为,本身却大多不会引来什么后果,微不足道得令对方不愿花上较大代价应对。”

“过去二十年间,北京不断透过不同的细微手段,逐渐提升自己在国际间的影响力,等其他国家发现时已经不可收拾。这种被称为‘切香肠’的战术,行之有效多年后,它自己却也要亲身应对。”

针对美国对台战略变化,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季辛吉(Kissinger/基辛格)讲座教授布兰德斯(Hal Brands)最近在彭博专栏以“切香肠”为外交主轴战略,形容特朗普和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

布兰德斯解释,近年来,美对台的军售频率和加强高层互访等,都是希望以“切香肠”战略等反复且细致的行动,盼能麻痹对方(指中国),令美台间一切行动往来变成外交惯例,或更能暗渡陈仓,在不过度触动中方神经下,从事一些更敏感的外交行动,譬如高层军事互访。

他同时认为,“切香肠”战略会持续数年,台湾的国际地位也会继续提升。但他亦强调,美国对台的“切香肠”战略,是不得已之举。因为美国《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不可能直接承认台湾主权,只能以暧昧或更精细的外交战略与台湾往来。

最后,布兰德斯同意,美方的“切香肠”动作若太大,绝对会致中国极大反弹。中国亦会计算得失,先发制人。

北京如何回应?

在9月13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美方在《中美建交公报》中明确承诺,美国人民将与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亦于同日说,“民进党当局无论怎样玩弄花招搞“台独”,都注定失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9月14日在特推上表示,“注意到有报道称美国正在考虑更改华盛顿‘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的名称。”

她警告说:“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红线非常清楚。在玩游戏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被玩,而不是成为一个玩家。”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旗下小报《环球时报》发表社论称,若改名一事成真,美台将触及中国红线,触犯中国《反分裂国家法》,届时中国将对台进行军事及经济制裁。

《环时》称,若台湾代表处成功改名,那么中国将招回驻美大使,并对台湾采取全面性的经济制裁,包含取消对台经济优惠政策;军事上,解放军军机将穿越台湾,并对台湾空域进行管制。社论说:“若我们不遏制美国和台湾岛内的无礼来往,华盛顿甚至可能真的邀请蔡英文参加民主峰会。这将比前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1995年以校友身份访美的性质要恶劣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环时》社论同时批评美国似乎想仿效立陶宛近日同意台湾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该社论因此称,立陶宛与美国的外交“小动作”必将失败。

宋文笛说,由于欧盟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修正案,要求重新命名欧盟在台湾的外交代表机构(从 “欧洲经济贸易办事处 ”改为 “欧盟驻台湾办事处”),若华盛顿最终要处理台湾驻美代表处改名一事,美国将有更好的理由来更稳妥地去处理。 但宋文笛也强调说,台湾应对此事保持低调,过份伸张或吹嘘并不明智。

宋文笛向BBC分析,若蔡政府过于公开地推动此事,可能会招致美国认为台北正在积极诱使华盛顿为台湾外交政治服务。“台湾或行事低调,不直接向北京炫耀挑衅,避免后者相关报复行动的升级,也会使台北在华盛顿面前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伙伴。更何况,代表处改名一事尚未获得最后确认,也有变卦的可能。”

国民党立委蒋万安说,若真能成功更名,虽是跨出一大步,但更重要的是“实质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外交人员相关权益”。

台湾驻美代表处

目前台湾驻美的最高单位便是“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座落于华盛顿的双橡园(Twin Oaks)。现任该代表处长是民进党籍资深外交工作者萧美琴,她于2020年春由蔡英文指派前往华府履新。

2020年9月,萧美琴突然在私人推特帐号,将个人简介改为英文“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台湾驻美国大使)”,引起各界热烈讨论。

当晚萧美琴就在脸书长文解释,称她在推特私人帐号自称大使,并不表示台美互动的单位名称有所更动,工作单位仍维持“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但她也表示,称谓改成大使,是指她在美工作性质与其他国家大使无异。

彼时,隶属同一政党的台湾民进党资深立法委员陈亭妃告诉台湾媒体,在美台互动热络的当下,萧美琴这么做之前绝对有告知过美国,或至少美台双方有默契。台湾政治评论者黄暐瀚则称,台湾驻外代表使用“大使”二字,并非从萧美琴开始。他说,早在台湾前总统马英九执政时期(2008-2016),就已经有通令称台湾外交部的驻外代表为“大使”,“尤其驻美、驻日跟驻星(新加坡)”。

事实上,双橡园一直是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政治角力核心。该处自国民党政府迁台前到美国在1979年转而与北京建交前,都是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官邸,包含胡适等九任大使。1979年4月美国制定《台湾关系法》后,台湾确认双橡园的产权属于中华民国政府。

2015年,台湾在双橡园元旦举办升国旗仪式,引发中国外交部对美国抗议,美国国务院当时则表示其事先不知情,且对台湾方面这种行为感到失望。

不过,过去几年,美中贸易战开打,美台关系升温。2021年4月,美国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对台交往准则”,允许美、台湾官员自由会面,美国官员也被允许与台湾官员在台湾驻美代表处会面,并出席在双橡园举办的活动。但《金融时报》称,为避免复杂化政治情势,美国官员可能不会出席在该处举办的台湾重大节日(譬如元旦或台湾双十节庆典)。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